百科知識
問題行為是指兒童擾亂他人或障礙自己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,即那些經常引起麻煩的行為。
問題行為是兒童中較為普遍存在的現象,而產生問題行為背后的原因可以概括為:
1、獲取關注
例如孩子無意中說了一句話,家長進行反饋,下次孩子可能會不分場合的說同一句話,一直到家長反饋。
2、接近或獲得喜歡的活動或物品
例如,去超市買東西,看到自己喜歡的物品必須要買,不買就打滾、哭
3、逃避或避免不喜歡的活動或情景
例如,上課時孩子遇到自己不會的,會選擇哭、把東西弄到地上、去廁所
4、滿足自己的感官需求
例如,經常手腕對擊,手腕敲打自己的下巴等
問題行為出現后應該怎么介入?下面以孩子的自傷行為為例說明,一般包括一下幾點:
1、區別強化其他行為,即只要不自傷就強化,要找準強化的時機
2、動作幅度小的指令代替大的指令,不引起其自傷行為,例如孩子喜歡泡泡,可以請孩子幫忙把蓋子拿起來,訓練者來吹泡泡。
3、從孩子喜歡的物品活動開始,孩子不自傷就和孩子一起活動,只要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就停止活動
4、明顯的要求指令,此時訓練師可以對孩子有明顯的指令,例如把蓋子擰開
5、孩子用手勢、肢體表達需求,例如拉著成人去拿自己想要的物品
6、用恰當的方式吸引別人的注意力,例如輕輕的拍打他人、輕敲桌子等
以上只是解決問題行為的思路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……